吴昌硕钱瘦铁及当下海上画作中追寻三生长忆是江南
信息来源:网络 | 阅读次数:2368次 | 更新时间:2019-07-24 10:27:37
“三生长忆是江南——海上名家姑苏诗意作品特展”这些天在苏州美术馆展出,11位海上老中青艺术家与他们追慕的吴昌硕、黄宾虹、贺天健等15位前辈大家的67幅书画作品齐聚展厅,展露艺术家心中的江南诗意。
1882年,39岁的吴昌硕合家定居苏州;1912年,69岁的吴昌硕正式移居上海。缺了苏州,吴昌硕也许无法顺利进入海上艺坛;没有上海,吴昌硕可能更不会成就为一代宗师。吴昌硕漫长的艺术进程,既接续了苏州与上海这两个江南新老都市的文脉,又具有象征意味地折射出苏州、上海彼时在江南乃至全国城市格局中地位的变化。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近日,陈佩秋、郑伯萍、朱新昌、郑文等11位海上老中青艺术家与他们追慕的吴昌硕、黄宾虹、贺天健等15位前辈大家的67幅书画作品齐聚苏州美术馆,展露艺术家心中的江南诗意。“三生长忆是江南——海上名家姑苏诗意作品特展”,展示了从晚清民国时期至现当代26位艺术家的创作,共计67件。
黄宾虹 《山水图》143.5×81cm
从书画创作的传承看,中国近现代最重要的美术流派——海派,也曾受吴地的吴门、虞山、娄东、松江等画风的影响。虽然其后新兴的海派借助了更为开阔的中西文化视野,“艺术家自由职业的进程,以及由艺术社团、艺术传媒、艺术市场、艺术教育组构而成的运作网络,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其画家阵容之浩瀚,绘画风格之纷繁、得时代变革风气之先的显赫声势和深远影响,均远远超过了此前所有画派”,但诸多海上艺术家作品内蕴的江南诗性、姑苏诗意可以说无处不在。
陆俨少 《峡江帆影图》 98×46cm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主任、苏州美术馆馆长曹俊认为,江南历代文人志士,爱国爱家,在明明德,留下无数韵高绝伦的诗画名篇巨作。江南的人民最能用心感悟美,最常用心珍惜美的感情,最会用心赏爱美的事物和美的作品。
钱瘦铁 《苏州拙政园一角》 44×49.5cm 1966
在展览文学顾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看来,中国古代读书人,不像今天的知识人那样有很多人生选项,他们基本就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成功则远走仕途,失败则老死乡里。其实是充满了深深的悲剧性的。于是,在这样逼仄的夹缝中求生存,如何能让有限的生命舒畅,让内在的生命有皈依,不放弃生命,不辱没生命,也不滥用生命,在政治权力场之外,另外开出一条艺术的天地、创造美的天地,让自己的生命开出花来,以不负此生,这正是历代江南文人的重大选择,是他们内在生命中长长久久的一个集体潜意识。
程十发 《鹿苑长春》 95.5×173cm 1983
此次展览策展人张立行说:“如果对本次展览展出的11位海上老中青艺术家与16位前辈大家的作品做个粗略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对书画创作有着不同的呈现。正是这些各具时代特质的多元丰富的呈现,才令本次展览具备了一定的学术性文本研究价值,有可能跳出常见的应景凑热闹式的书画展览窠臼。”
钱瘦铁 《清香》 158×19cm
在策展人表示,今年正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自然会对展览中前辈艺术家建国后的新创作产生兴趣。“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美术面向现实的一种自觉与升华。社会的现实图景发生了变化,视觉的图形也应有相应的不同。这对那些过去长期沉浸于传统笔墨、已享有声誉的海派艺术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有所突破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些前辈艺术家,他们以极大的热情、丰厚的学养、深湛的功力和对艺术创新不满足的探索精神来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他们在艺术创作上所进行的现实转换,不仅体现在描绘了传统中国画亘古没有表现过的题材,而且体现在中国画家入世心理与现实情感的表达。今天回望,这些作品依然那么动人,散发出前辈艺术家真挚的创作激情和恒久的艺术魅力,而这也许正是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所特别应该予以珍视的。”
郑文 《春日山居》 136×68cm 2016
在此次参展的11位当代艺术家中,有一对父子,郑明轩是上海画家,他的父亲郑伯萍是吴湖帆的再传弟子。郑伯萍说:“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江南文化更是其中的精华。我常常跟儿子说应该把这种江南文脉传承下去。”郑文是参展艺术家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她表示,“苏州可以说是我的半个故乡,我的外婆就是苏州人。”郑文为这次展览创作了东山系列的作品,“画的都是苏州周边的山脉,不是一个实景化的呈现,而是我内心所理解的江南文化。”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