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考古界也十分出名。众所周知“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在考古界是一个常识,为何会有这一规定呢?主要是因为当初郭沫若执意挖开明定陵,虽然出土了很多珍贵的文物,但却也是损失惨重。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同时还埋葬着他的两位皇后。定陵主要由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组成,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的皇帝陵墓。当年以郭沫若为首的考古家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明朝历史,所以提出了挖掘明定陵的计划。而之所以会选明定陵主要是因为挖掘帝陵的规模太大,难度比较高,再加上考古技术还不完备,所以就选规模较小的明定陵进行挖掘。
因为缺乏考古经验,再加上中国考古历史比较短,考古方面的人才和技术都比较短缺,所以郭沫若提出的这一计划遭到了很多考古界专业人士的否定。即便如此,郭沫若还是执意挖开明定陵。在打开明定陵之后,发现明朝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尸体已经腐烂,但是骨架依旧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体周围都是无数的奇珍异宝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明定陵地下宫殿中发掘出了3000多件珍贵器物,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而明定陵的发现,也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地宫结构也堪称明代皇陵的代表。然而出土的文物虽珍贵,但是却也是损失惨重。
地宫打开之后,一时之间不少的珍贵丝织品,因为忽然接触到空气,导致损坏严重。而发掘出来的文物也并未及时得到妥善保管,所以就有了“不准主动发掘帝王陵”的规定。后来明朝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焚毁,3口由金丝楠木制作而成的红漆棺材,历经几百年都完好无损,但是也被扔到了山沟中。
不知对此,大家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