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期间,我经常到展厅细读这批手札,陈三立、郭沫若、张元济、周作人、陈寅恪、俞平伯、马一浮、谢无量、黄宾虹、傅抱石、赵朴初、钱锺书、叶圣陶等人的手札,或言诗书雅事,或忧虑人间生死,或率真臧否,深感文人、学者间的聪慧、犀利,静逸、放达,让我们熟悉的传统士人人格和面对现实的文人愁绪,跃然纸上。
在展厅,面对现当代文化大师的手札真迹,十分冷静。“这个展览很独特,也有内涵”的评价,与策展人没有关系,这是对一代学人、词人龙榆生,以及与龙榆生手札往还的文化人的称赞。
手札的历史重量
以“龙榆生藏现当代文化名人手札展”为例
作者:张瑞田
陈毅与龙榆生的手札
“字响调圆——龙榆生藏现当代文化名人手札展”于6月11日在上海图书馆亮相,引起上海文化界、学术界、书法界的重视,上海观众感慨地说:这个展览很独特,也有内涵。
何谓独特,内涵在哪?观众的评价,自然让我这个策展人陷入深思。
继2016年3月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展,到5月在浙江美术馆再展,今年6月的上海展,是本展的第三次巡展。
龙榆生,名沐勋,晚年以字行,号忍寒、箨公。1902年4月26日出生于江西万载,1966年11月18日病逝于上海,葬于北京万安公墓。其词学研究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
龙榆生是有历史定评的学者、词人,他的学术研究体大宏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成就非凡。同时,龙榆生的诗词创作深受读者喜爱,他的诗词,语言典雅、意境清新、思想内涵深刻,是一个时代诗词创作的标志。遗憾的是,他的高度和深度不被广泛认知,其人生光辉也被遮蔽,对于龙榆生先生而言,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我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人士来讲,这是遗憾的,是需要调整的。
86岁的龙榆生的女儿龙雅宜和82岁的儿子龙英才参加了展览开幕式。龙雅宜在讲话时深情回顾了父亲与上海图书馆的关系,早年,龙榆生向上海图书馆捐赠了明代《牡丹亭还魂记》初刻本,王国维手抄《海日楼诗册》等重要古籍文献。龙雅宜说:“在贵馆举办‘龙榆生藏现当代文化名人手札展’,既彰显出贵馆是有品位、有内涵,有文化的重要库府地位,又表明了家父和贵馆有缘,有着深厚的文化之缘。”
毛泽东、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龙榆生有了解,尤其是对龙榆生在诗词研究、创作领域上的成果非常推崇。毛泽东在延安时就读过龙榆生先生主编的《词学季刊》。陈毅多次致函龙榆生,讨论诗词问题。今天,我们倡导国学,其实,龙榆生研究的重点,就是国学的一个领域。我们研究龙榆生,目的是研究国学,弘扬国学。现在,诗词创作方兴未艾,据统计,全国写诗填词的青年人很多,这说明我们对待国学,对待传统的文学体裁有了新的热情和新的兴趣,这也是文化自信的标志。
“字响调圆——龙榆生藏现当代文化名人手札展”陈列的手札,是龙榆生的友朋手札。一通手札,一片心情;一页笺纸,一张面孔。在这些手札中,我们读到了优美的文辞,典雅的书法;看到文人的风雅,读书人的情怀。
向中国历史的空间中探望,我们看到了手札的使命和意义。中国手札显然不是单纯的书信,其中复合着书法、文学、礼仪等多重意义,体现着写信者的素质、风度,最后才是世俗目的。
在上海图书馆与观众见面的手札,曾在黑暗与寂寥中沉睡了数十年。这是第三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龙榆生人生经历丰富,年轻时,与朱彊村四方游学,中年后,又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大学执掌教鞭。同时,创作诗词,编辑学术杂志,选编诗词读本。一个是诗词界的朋友圈,一个是新闻出版界的朋友圈,还有一个学术界的朋友圈,让他的生活有十足的纵深感和优越感。
上海观众发现,龙榆生藏现当代文化名人手札展,陈列了一通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的手札。这通手札写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口吻温和,书法飘逸,足见诗人元帅的风度。
“元亮先生道鉴:两信均奉悉,刘述用部长本周返沪对先生及熊十老安排当可就商。熊老方面代我再致意。爱护长老,尊敬读书人,为国家、民族培养读书种子,此正毛主席基本政策之一,自然会有个别门部(门)和某些同志不能完全了解或执行得不很好。但绝不是政策不好,也不是要改变政策。个别的行动会影响政策,但决不能改变政策,希望有信心采取多种合作,使政策做得更好。至要至盼。另,陈寅恪先生处再请吾兄致意,他日去广州当以接谈为幸。匆匆,致敬礼。陈毅上。二月廿七日。”
陈毅与龙榆生的手札,是诗人元帅与知识分子倾心交谈的体现。这时,陈毅已经调任国务院副总理一职,但对熊十力、陈寅恪依然挂念。
龙榆生炽热的生命止于1966年,是他的不幸。然而,自清末,经民国,与那么多一流的文人学士结交,看到了真实的学问和刚正的人格,应该说,他有他的幸运。龙榆生的朋友圈广泛,也一目了然。第一,他与士大夫型的文人往来密切,其中包括他的业师朱彊村、陈三立、张元济、陈毅、郭沫若、叶恭绰、谢无量、叶圣陶、赵朴初、沈尹默等;第二,是硕学通儒之士,如陈寅恪、马一浮、周作人、俞平伯、黄侃、钱锺书、夏承焘、沙孟海、吕碧城、萧友梅等;第三,是著名画家,如黄宾虹、徐悲鸿、傅抱石、潘伯鹰、吴湖帆、刘海粟、钱君匋、丰子恺、赖少其等。龙榆生是学者、诗人,何以与众多画家交往,其中一点,是当年朱彊村授砚时,曾请徐悲鸿等画家描绘授砚场景。另外,彼时的画家也是文人,与龙榆生往来密切的画家,也是诗人、作家。黄宾虹是南社第一批社员,潘伯鹰的小说在上海有一批粉丝,丰子恺书画、文章兼擅,吴湖帆家学渊博,鉴定、诗文造诣俱高。
承载学界、词坛盛名的龙榆生,以手札与那一时代的同仁联系,延续着一个绵长而坚硬的传统。学士、文人,与士大夫的身份转换,丰富了社会文化信息,因此,手札往复,陈述的不仅是私谊,也是一个阶层,一种眼光的认知。陈三立手札,弥漫战争硝烟,对日寇侵略上海的忧愤,清晰可感。叶恭绰关心词学研究,深厚的诗书修养,自然惦记龙榆生的命运。丰子恺在光明日报看到论述词学的文章,嗅到了什么?他寄给龙榆生的剪报,是宽慰,还是寄托?马一浮与龙榆生切磋古典文学,兴致勃勃,其间的信息,透露了文化精英不悔的理想。陈寅恪的冷寂与闲雅,难以排解的冲突,复杂的心绪,可触可摸。黄宾虹谈画,依旧不忘诗文,驰骋宣纸上的画笔,能够听到诸子百家的言语。钱锺书把心里话放在诗中,然而,丝丝冷意,于字里行间隐现。
郭沫若对龙榆生的泥古有意见,那么,一味求新就是正确?一位理论家曾说,新的很快旧,旧的却常新。郭沫若趋时的文章,有多少蒙灰惹尘,而龙榆生“陈旧”的吟哦常读常新了。这是哲学吗?余才疏学浅,不敢回答。
传统学士、文人,都有一副好笔墨。龙榆生藏现当代文化名人手札的作者,是复合型文人的杰出代表。叶恭绰、谢无量、郭沫若、马一浮、沙孟海、沈尹默、黄宾虹、赵朴初、徐悲鸿等,是当之无愧的著名书法家,至今还在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他们的手札,也是现当代的优秀书法作品。龙榆生对师友们的双重文化身份十分了解,他受朋友之托,多次向他们求字。
“字响调圆——龙榆生藏现当代文化名人手札展”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民族自信,首先是文化自信,龙榆生友朋手札的亮相,让我们又一次看到手札文化的复合型特征——世俗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关联,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关联,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作者系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