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清河残疾人女画家苏玉玲身残志坚
信息来源:北青社区报上地版 | 阅读次数:4825次 | 更新时间:2015-12-04 18:20:55
1962年,七岁的苏玉玲意外遭遇飞来横祸,被流弹打入脊骨,自此高位截瘫,母亲一人难负大家庭重荷,无奈之下将她送进儿童福利院。这一待,就是28年。
以书为友 自学绘画 熬过半生孤苦
其间,偶然得到的小人书,里面各式各样的图画,为她打开新奇世界。在既没有教材,也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苏玉玲用几根粉笔在石板上开始绘画,照着小人书临摹。同时,为了能看懂小人书的内容,她买来新华字典,自学拼音汉字,以消磨时间。渐渐地,绘画带来的乐趣让她抓住有限的机会向专业人士交流学习。苏玉玲有很好的悟性,而且勤奋,在常年不懈的坚持与磨练下,她的绘画水平日渐纯熟,得到很多人认可。
1985年,苏玉玲的国画《水墨葡萄》和文章《学绘画给了我生活乐趣》刊登在了《大众健康》杂志上。
一篇文章 百封书信 成就毕生幸福
1986年,正在江苏镇江服刑的同龄青年贾立阳看到苏玉玲这篇文章后倍受鼓舞。同样热衷绘画的他给苏玉玲写信,希望得到帮助和指点。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苏玉玲给贾立阳回了信,并寄去自己的一幅画表示对他的鼓励。此后四年,往来100多封书信,苏玉玲经常把自己的零用钱寄给贾立阳,让他买画画用具和增补营养,而贾立阳深知苏玉玲赚钱不易,又把钱换成奶粉给她寄了回去……高墙内外,二人彼此相知,互相扶持,情意渐浓。
1989年11月5日,苏玉玲克服困难南下,辗转颠簸二十多个小时,来到监狱看望贾立阳。监狱领导受他们故事感动,破例让两人见了面。见面后彼此百感交集,激动得说不出话,到最后,贾立阳红着眼圈说:“等着我,北京见”。苏玉玲当时也确定了,这份感情,是值得也能够守候的。
1990年,刚出狱的贾立阳冲破家人阻挠,执意北上。他说:“我在那里面那么多年,以前的朋友都没了,没有人去看我,她作为一个高位截瘫的重残人,帮助我四年,把自己的工资都寄给我用,就凭这一条我要报答她一辈子。我愿意用自己的一生来给她一个承诺,我要让很久很久以后,我们都还深信,这份感情是值得争取的。”新婚第二天, 身强体壮的丈夫贾立阳连同轮椅一起将苏玉玲抱上长城。
为了生计,夫妻俩开始在街头卖画、做小买卖,一年后,他们生下了一个健康可爱的男孩。寒来暑往,苏玉玲和丈夫一起作画,一个绘花,一个添鸟。“我丈夫的字很漂亮,我所有的画,都是他题词落款。”“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个家虽说贫寒,但雅而不俗。“你的肢体是残疾的,我的心灵是残疾的,你挽救了我的心,那我来做你的腿。”贾立阳信守承诺,家庭内外,事无巨细,照顾周到,受到很多人钦佩。2003年及2005年,在各方扶持下,夫妇二人成功举办画展。2005年末苏玉玲被选为中国残疾人书画家协会成员。
所有人都不看好的结合,毅然彼此相温共度24个艰难岁月。
爱已凋零 追忆成殇 我要为你写书
然而,天不遂人愿,2014年3月,丈夫突然离世,苏玉玲的幸福戛然而止。几十年的依赖,从饮食起居到精神支撑,生活瞬间崩塌,人一下子苍老许多。苏玉玲说,在丈夫刚离开的半年,她闭门在家,与世隔绝。“我以前外出,都是他陪伴。现在出不去了,因为到哪儿都是他的影子”。日日夜夜,脑中重复着从一开始相识,第一次见面,到丈夫来京,24年同甘共苦,白手起家,点点滴滴,历历在目。过去的一切美好,就像梦一样,如痴如醉。
至今,一年零八个月,苏玉玲再没勇气重拾画笔,却一遍又一遍地修改25万字的回忆录《笔墨奇缘》,她希望能将之出版。她说:“我看到过一句话‘如果你真爱一个人,要为他做两件事:为他生一个儿子,延续他的生命;为他写一本书。’第一个我做到了,现在,我存活的信念,就是希望在三年内,趁他还没走远,把我们经历的所有事迹,深刻真挚的爱恋广延出去。以此回报、留念他多年来对我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