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书画界的“双峰现象”成为湖南文化事业上的一朵璀璨奇葩,名家高手享誉天下,民间书画爱好蔚然成风,广大农民躬耕之余挥洒翰墨,玩转阳春白雪,双峰田野翰墨飘香,成为潇湘一景!
翰墨芬芳满双峰
假若你来到双峰,无论是机关会议室还是走廊、办公室,你都可以看到墙上挂满了书画。不止如此,大大小小的宾馆、旅店、学校、厂区、居民家中,你见到最多的还是满墙的书画。你走在沿河风光带,隔了两三家就是书画装裱店,甚至小巷深处,你走着走着,突然会跳出一块“装裱书画”的招牌。
不止在县城,就是乡下,书画作品也是非常吃香。双峰县文联每逢组织书画下乡活动定必有“两多”:一是书画家要带得多,二是宣纸要带得多。为此,不得不定下规矩,提前给村民编号,每人只能领一张作品。
近年来,由双峰倡导举办的书画展览走出本省,走向全国已成常态。已有20多位书画家在湘潭齐白石纪念馆、湖南图书馆、湖南师大美术馆、湖南省展览馆、中国美术馆、国家画院、广州画院、关山月美术馆、台湾佛光山美术馆等展馆举办了30多场大型书画展,足迹遍及海内外。据统计,目前双峰书画界在各大美术院校深造的学员,常年保持在20名左右。全县书法、美术两个协会拥有300多名会员。17个乡镇基本上建立了书法、美术以及老年书画家分会。
县内有湄水湾、燕山书画、梅仑文化园、文正书院、润宝斋、九峰书院等六大书画创作、交流、培训、展览、交易大型平台。这些民间书画机构活动不断,经常举办书画沙龙,同时,吸引外地书画家前来举办展览、交流、拍卖。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外地书画人士在双峰发展和居住。
那么,双峰书画怎么会形成这么一种火热的现象呢?
一脉相传的文化渊源
双峰,新中国成立前属湘乡中里,历来崇尚文化,如三国蜀相蒋琬,元代诗人冯子振,明朝大学士贺宗,都是这方热土上重要的文化符号。到了清代,中里文化更加大放光芒。
清末之际,中里的一代名儒,理学大师罗泽南到处设馆收徒,子弟无数;同时代的著名文人朱尧阶活跃于湘乡、湘潭、长沙一带,诗名远扬;远在京师的曾国藩与罗泽南、朱尧阶、刘蓉互相唱和。
至湘军起,秀才举人领兵赴戎,什长把总皆读书之人,一点也不稀奇,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书生领兵”现象。整个湘军,除了打仗,平日里齐读《弟子规》、《三字经》,军营俨然书院。
作为湘军集团的领袖们,更是功名与文章并驾。曾国藩除了文章诗词出彩之外,他的奏章被称为“天下第一折”;罗泽南的理学著作微言大义,随功名益加彰显。中里才子朱尧阶更是以诗词对联而声名远播。当时湘乡中里文化之盛,自成一派,闻名全国。
湘军攻下天京(南京)后,不少人以军功获得了大量财富,回乡之后,兴书院,办学堂,湘中教育现状得到极大改善。读书之风,愈加浓烈。
不仅是诗词文学,清代以来,双峰的书画也是盛况一时。曾国藩、曾国荃兄弟行楷俱佳,曾纪泽能书善画,为时人推崇;彭洋中、王龙文、曾广钧、曾希文、朱静斋、王南笙等人均以书法名世,民间书画家更是难以枚数。
双峰民间自古崇尚耕读,可谓源流久远。近代以来,由于湘军集团的倡导与实践,更是文心灿烂,人才辈出。晴耕雨读已成为双峰人不懈的追求。
双峰书画的兴起,成长,乃至今天形成一种“双峰书画现象”,正是传承于这种悠久的文化底蕴,发酵于这种浓厚的文化气氛,成长于这方深厚的文化沃土。
当地政府成为主推手
双峰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前辈流风余韵,影响及于当今。已故著名画家曾景初、谢牛、花鸟画大师王憨山、人民艺术家吴静波、山水画家黄定初、“湘竹第一人”曾彩初等人,都是这块土地上诞生的优秀人物。活跃在当今艺坛的黄天虎、贺安成、曹明求等书画家,也是从这块热土上走出去的艺坛骁将。至于县内,一大批茁壮成长的书画工作者,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队,有全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希特,有曾定安等一批省外内知名画家,还有7名国家级书法会员。
在双峰,无论是县城街道,还是农村家庭,随处都可看到当地名家的书画作品。不仅群众对书画热爱,全县各部门、各乡镇都呈现着一股书画热,书画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已蔚然成风,书画成为双峰的一种时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种火热的现象背后,无疑有一只巨大的手在推动着这项工作蓬勃有序地发展,这就是当地政府对书画事业和书画产业的指导和推动。
早在 2008年,双峰在全省首创县级“百万文化发展基金”,2012年,调整为文化强县资金300万元,主要用来奖励文学艺术取得的成果,扶持文艺人才的成长,支持文艺活动的举办。
将触角延伸到乡镇,让文艺的主阵地占领广大农村,也是当地宣传部门一项有力的举措。从2013年开始,双峰开始整合乡镇的书法、美术以及老年书画协会,统一建立了乡镇书画分会。业务统归县书协、美协指导,经费由当地政府解决。此举实现了书画组织融入乡镇、融入基层、融入群众。
将书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普及书画教学,推动书画进校园。县教育局把书画进学校的工作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范畴,筹建了书画教育分会。各中小学有书画组织、每周各班有写字课、美术课,学校有书画文化走廊和书画作品展示园地。县教育局每年举办一次全县师生书画比赛和优秀作品展览,编印《校园书画作品集》。
这一切,都是当地政府推动书画事业有力发展的举措,2015年,双峰成功创建了“全省书画之乡”。
文化产业如火如荼
2003年,曹长桂、刘锡忠两位农民,在水府庙成立了一个手工作坊,把明清之际当地盛产的溪砚制作手艺重新拾起,成立了“水府溪砚厂”。几乎在同一时段,涟源人颜共宇来到双峰,办起了第一家专营书画的店铺。
十多年过去,双峰的文化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水府溪砚”从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壮大为两家公司。从传统的旧式砚台脱颖为既实用又精美的工艺产品,造型从简单到繁杂,“化蝶”为琴棋书画、楼台琼阁的珍品。这其中倾注着当地宣传部门、文联的关心,数次请来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的专家予以指导、改进。今天的溪砚结合各层次需求,推出系列高、中、低档产品,成为双峰重要的文化旅游拳头产品,年产值过千万元。
书画交易平台已发展到今天的40多家,遍布城乡,四处开花。其中规模较大的湄水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不仅有书画创作中心,交易平台,而且有1000多平方米的展馆;梅仑文化园,以网络为平台,开发高中低系列化书画产品,向全国销售;燕山实业首开本地书画拍卖;文正画院集收藏与展览于一体,承办过全省中青年油画展;润宝斋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从最初的装裱店起步,正在兴建300亩的九点塘创意文化园,将书画艺术与农耕文化集中体现。
本地书画家的作品,被藏家大量收藏,双峰书画交易频繁,呈现了创作与交易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在书画等文化产业火爆的同时,双峰的文化旅游依托本地独有的资源优势,正健步发展。以曾国藩故居为龙头的名人旅游,以蔡和森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蔡畅、秋瑾、向警予、唐群英为代表的“女杰文化”旅游,以及以归古、江口桃花岛为代表的乡村生态全域旅游,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可以预期,双峰书画文化艺术和全域旅游将迎来又一个崭新的春天!恰如一朵盛开的鲜花,绽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大观园,翰墨浓香,千姿百态,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