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丑岁末,供职于市人大常委会的张国华先生送我一本由北京华夏出版社为其出版的新著——《打开行囊》。打开张国华的“行囊”,闻到的是扑鼻的芳香,看到的是压弯枝头的果实,听到的是铿锵行进的脚步声,想到的是他笔耕不辍的劳顿。大作,毕竟与众不同。二十万多字的散文、杂文和诗歌,演奏出一曲时代发展的交响乐。 毫无疑问,文学作品离不开时代背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只能反映唐代的社会状况;豪放派词人苏轼和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诗词难脱宋代的踪迹;如果社会不发展到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的状态,清代的曹雪芹肯定写不出令世人瞩目的《红楼梦》来。这就是哲学上讲的“存在决定意识”。
张国华深谙此道,他紧紧按住时代的脉搏,从时代发展的大势中选题作文,为该书搭建起坚实的框架。“天时、地利、人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勇于吃苦耐劳的特性等诸多因素,铸就了该书成功。
张国华下过乡、插过队,当过兵、扛过枪,参加过抗震救灾,到革命圣地延安挂过职,长时间工作于政府和党委部门。他的文章,取材于这些过程。从一滴水中映射出浩瀚的大海,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徒步去北京见毛主席》,写的是“文革”大串联;《难忘知青岁月》,让他迈入社会;《铭记军旅岁月情》,是他从戎当兵的怀念;《劫后有未了情》,镌刻的是他参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救灾的心灵;《延安精神永驻》,是他挂职延安行署副秘书长一年半的切身体验;《瞻仰王尽美烈士故居》,让他读懂了为共产主义呐喊的党的“一大”代表;《“菊香书屋”一堂课》,表现了他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崇敬……。有朋友对我说,读着张国华的文章,宛如回到了那个年代。
时代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月盈月亏,潮起潮落。形势大好,歌舞升平,往往赞誉声众口一词;进入低潮或身处逆境时,才能真正考验一个人素质。同一件事情,有人满眼里是悲情;有人看到的却是希望。悲情带来消极,希望却引导人们迎难而上。为文者难得的是能够保持以一贯之的积极心态。张国华的文章,始终洋溢着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作者字里行间以弘扬时代精神为己任,唱响的是主旋律,撰写的是正气歌,为党和国家奉献出的是一颗赤子之心。
张国华的作品带给读者的是光明、是自信、是鼓舞。在作者的笔下,困难转化为信心,成就推人奋进。他在《献给祖国母亲》一诗里直抒胸臆,岁月一甲子/我们成熟啦/奋勇向前、向前、向前//……举头望明月,有了/我邀母亲登月听歌。他在《好好活着》的杂谈中写道,“过去的一年,浓缩了人世间太多的苦和乐,灾与福。南方冰雪刚刚融化,汶川又惨遭遇特大地震。”“也是这一年,奥运会拥抱了整个世界,神舟七号飞船登天。”“灾难兴邦,和谐兴邦,科技兴邦。战胜劫难,人间大爱把往事雕成永恒;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我们被震撼。”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培育了张国华这一代人。新时期,他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将“革命与建设”、“民主与法治”、“改革与开放”等重大题材作为创作的着力点。张国华任职潍坊市委副秘书长兼接待处主任达十年之久,接待过来潍坊视察、调研的10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领导莅临潍坊总结经验,予以推广,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效应和经济效益。
党和国家领导人平易近人的谈话,充满深情的微笑,令人难忘;他们深入基层嘘寒问暖,关心群众生活,历历在目;他们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精心指导潍坊发展,情爱至高。张国华用独特视角,选取画面、撰写文章,客观、真实、生动、有趣地记录下时代的画面。
《一双农民的手很吃香》,是张国华从万花丛中采撷的其中一束。被誉为“大棚菜之父”的全国劳模王乐义,为全国的“菜篮子”做出了突出贡献。作者说他的手很吃香,是因为他这双农民的手同几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握过手。2005年4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三元朱村蔬菜大棚中紧紧地同他握手,语重心长的嘱咐他,要把蔬菜技术一如既往地向全国传授,要培养人才,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全国的小康。多么殷切的希望,多么深情要求!
《孺子可教也》,是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1996年3月同诸城外贸王金友交谈时发出的感叹。朱镕基想听真话,王金友爱说实话。王金友把壮大外贸企业缺少资金的困难一股脑儿倒了出来,请求总理支持。朱镕基当面对其大加赞赏:“孺子可教也!”总理不仅帮助他解决了困难,而且指示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出口创汇。
2001年盛夏,潍坊遭遇大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闻讯,迅速来我市考察指导抗旱工作。总理一行顶烈日,冒酷暑,转农田,进农户,坐在满是牛粪的场院边慰问抗旱一线的干部群众,问询抗旱大计。当总理在引黄济青工程工地听到希望早点干起来,从根本上解决潍坊缺水的建议后,高兴地说:“有你们这些主战派,我就有了信心。”张国华将总理的这句话制成文章标题,醒目大方,气贯长虹。
张国华将这一桩桩、一件件特写镜头写成散文,刊于报纸、杂志,今又汇集成书,既鼓舞了读者,又为潍坊保存了珍贵史料,实在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