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网!请【登录】或【注册】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网

  • 名家推荐: 李秀华 邱禄生 蔡纯杰 魏振同 石雨 杜鸿光 冯磊 王绍明
  • 首页

  • 艺术先知 墨客专稿 艺术动态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传世名作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全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国学百家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艺术先知艺术展览艺术拍卖投资收藏解读评论横幅展示趣闻杂谈文化人物文献书籍文物古玩墨客专稿诗词文赋国学文史
  • 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先知 > 文献书籍

    手稿之美:巴金、莫言手稿欣赏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  阅读次数:2634次  |  更新时间:2019-01-07 09:19:38

    刘心武《班主任》手稿

    巴金《随想录》手稿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手稿

      “因为改用电脑写作,久已不用笔墨,现在说是刊登作者手迹,就很生疏地写出这几个字。”在1992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红蘑菇》的“作者手迹”页,作家张洁用“笔”写下两行“字”。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文学同样经历了深刻变革。其中,人们极少提及的是,漫长的手写时代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趋于终结,作家们放下了手中的笔,开始在电脑上敲出一排排方块字。

      “以长时段历史的观点来看,这是文明之大变,人与字的关系、书写与阅读的方式,从此发生重大改变。这种变化的规模与深度也许至今只是初见端倪。”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作为策展人,为近期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展出的《回望手写时代》展览写了这样一段话。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国文学迎来了光荣的新时期,是文学史的转折,同时也是伟大的手写时代最后的灿烂绽放。只不过当时的人们尚未有意识。80年代时,作者写作基本还都是用笔和稿纸,因而大家也并不觉得作家的手稿有多么重要,编辑们收到稿件后经常就直接在上面编辑修改,许多手稿上都留有编辑们当初修改的印记。

      直到进入21世纪之后,文学界才忽然意识到手稿的重要性。为了防止大量作家的手稿散失,中国作协和许多杂志社都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这些手稿,并移交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统一收藏。

      这些手稿所具有的文献资料价值无需多言。许多作品发表时曾经轰动一时,对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深刻地铭记在读者的记忆中。例如刘心武的《班主任》,堪称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从小说的手稿中我们多少能感知那个时代的气息,感知作家是如何一字一句用手把它写出来的,不仅创造了作品,也创造了历史。

      读巴金《随想录》的手稿可知,这部大书中很少有哪一篇是一挥而就的,往往几经修改,反复锤炼。《随想录》是巴老在晚年创作而成,对当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巴老也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面对面观察这份手稿,可以看到除了遣词造句上的斟酌,《随想录》的总体结构、内容发展,更是通过巴老一次又一次地修改逐渐成型的。

      手稿不仅记录着作品创作、发表的过程,更包含作家鲜明的个人气息,有着本雅明所言的“光晕”,这就是手稿之美。

      上世纪80年代,莫言在创作《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等作品时,共手写4万余字,修改誊写数次寄给杂志社后才刊登发表。那时,他的手稿版面笔迹干净清晰,亲切自然,每一页纸就像是在写一次“黑板报”。那字儿,年纪大一点的人都知道,一看就是写黑板报的美术字,这或许是因为他当过连队的通讯员,写过黑板报。看莫言的手稿就会发现他的字体和现在的笔迹相比变化很大。

      这些手稿可使研究者们重建和理解过去,研究作家创作、修改的笔迹,还可以对一些有关创作的疑点作出澄清,对作家创作风格加深了解。它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版本研究、作家传记研究、创作心理研究、作家心态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人们可以通过对大师们笔迹的观察,发现艺术创作最隐微的奥秘。

      凝视作家的手,凝视作家的笔,凝视保存在纸上的灵魂与手写痕迹、创造与劳作历程。以此向那个时代的写作者致敬。

      (作者:饶翔)

    张伯驹的文化大山 书画鉴藏只是一角
    购买艺术品需要知道的事
    相关动态
    书写不能穷其万一——《故宫的古物之美,绘画风雅》自序山西博物院展出近500册古籍善本《淮阳太昊陵篆刻书法集》正式出版发行新书推荐|孙晓云《安乐铭》“和古籍打交道,我觉得自己很年轻”中国国家版本馆入藏《百年巨匠》纪录片及系列丛书“典册耀中华——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开幕 1365家实体书店生存调研报告 中国图书亮相2023阿尔及尔国际书展 上海书城将于10月28日全新亮相中国作家海漄获雨果奖《万年中国》:一线考古人踏足中华文明八大核心遗迹
    书法家推荐
    陈开龙丁庆俭赵定洪张衍水汪登保颜根深张自宝朱希田赵方生孙运军
    画家推荐
    何雨春刘姣艳王刚林伟夏积夫赵红云李惠省陈峰(陈沣)唐十笠王跃奎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墨客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