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每逢酷夏,文人雅士手中自然少不了一把折扇,扇风解暑之余,个人的品位与修养也全在这小小的折扇中体现出来。而书画家与扇结缘也有着长久的历史,王羲之为老妇人写扇子的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几乎所有的书画名家都在扇子上作过书画,这也形成了收藏界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书画成扇。
去年以来,随着书画行情的大幅走高,拍卖市场中的书画成扇也跟着价格上涨,许多拍卖公司都推出了书画成扇专场。原先,市场中出现一把成交价格在数十万的名家成扇,都会引人注目,而如今,市场中价格过百万的名家书画成扇比比皆是。在以往玩家的印象中,扇面的尺寸也就一平尺左右,属于小品中的小品,仿佛画家可以毫不经心地一挥而就。其实,拍场中的许多精品书画扇面可以告诉我们,许多大家在完成扇面作品的时候是非常精心的,没有丝毫的马虎,其工细程度堪比一幅三、四平尺的画作。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能够求得这些大家在扇面上作画的,往往是挚友亲朋,有深情厚谊在里头,画家自然马虎不得;二是因为在传统书画的笔墨游戏中,画家若遇到不同寻常的命题与构图,往往会花更多的心思,而扇面的构图往往更具有挑战性。笔者曾在一位藏家那里看到过津门大家梁崎的铅笔图稿册,竟然有几十幅扇面山水的小稿构图,幅幅精彩,无一重复,即是此理。
有趣的是,不少名人喜欢收藏扇子。如作家老舍收集的名扇有数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现代书画名家题诗作画的书画扇;艺术大师梅兰芳平生喜好收藏名扇,他收藏的数以百计的扇子中,大多是湘竹折扇。而梅兰芳演戏,也很讲究“扇子功”,在《贵妃醉酒》中,借助一把折扇,把杨贵妃的婀娜多姿表演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他还藏有一把圆形的绢面纨扇,此扇是1924年5月印度诗人泰戈尔在看了梅兰芳演出的《洛神》后亲手所赠。扇面上有泰翁的即兴题诗,用毛笔写着孟加拉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弥足珍贵。作家郑逸梅爱扇成癖,一生收藏了大约400把名扇,其中他自己最珍爱的一把是由章太炎手写篆书、大画家吴湖帆所绘绿梅的书画扇。
其实,一把名家书画的成扇,其扇骨也往往是不俗的。制扇工艺在中国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工艺,据老玩家介绍,目前以制扇工艺来讲,大致可以分为南北两派。南派风格大都精雕细琢、工艺精巧。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高价扇骨也大多出自南方制扇艺人之手。北派则是以京、津两地的制扇风格为主,风格素雅,线条流畅。扇骨有紫檀、鸡翅木、象牙、棕竹等等许多材质,竹制的扇子更能体现文人雅趣,而且最好用几十年的陈年老竹。扇骨、扇面其实是两个行当,扇面也有许多讲究,比如都知道泥金扇面价格不菲,其实真正的泥金扇面需要用真金打成金箔,经过十多道工序才能制成。小小一把扇子,从扇骨、扇面、骨架、扇头到扇钉,甚至连泥金扇面的边沿都有无穷讲究。除了上述工艺外,有的还请名家雕刻扇骨、绘制扇面,价值自然就更高。
因为折扇是使用品,不好保存,从理论上讲,每次打开均会有所损耗。前些年,笔者曾与一位朋友参加北京嘉德四季拍卖会,朋友拍得一清代任熏所绘成扇,画工极细,在回津的火车上,朋友忍不住将扇面打开把玩,正在细赏中,一位乘客匆匆从旁经过,碰了他的胳膊一下,险些将扇面弄撕扯。所以老玩家们都知道,最怕的就是扇面中有一道小裂痕,若不及时修补,小裂痕在一次次的扇面展开中,最终会成为大口子。所以很多玩家干脆将扇面从扇骨中取下,裱成镜芯或卷轴。现在也有很多书画家干脆不在成扇中作画,而是直接画在扇面纸上,然后装裱成为独立的画作,也免去了保存上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