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老石旦矿业公司,除能看到热闹的生产场面外,还可感受到浓郁的书法文化气息。矿工师傅们的休息室、千米深的井下巷道一幅幅豪放、潇洒的书法作品,让人目不暇接。用老石旦矿业公司人的话说,这里不仅盛产煤,还出艺术家。
在公司自办的书法习练室里,记者见到了正在潜心练字的刘繁海,他的字大气豪放、遒劲有力。43岁的刘繁海是内蒙古书协和市书协的会员,作品多次在各类书画展上获奖。谈起与书法结缘的故事,刘繁海告诉记者,他是“半路出家”,1986年来老石旦煤矿工作后,在一些老同志的带动下开始练习书法。如今,小有成就的刘繁海延续着单位的老传统,从事着“传帮带”的工作。老石旦矿业公司每周六都会开展书法交流活动,常年习练书画的职工有近百人。
乌海的书法文化兴起于老石旦煤矿,从这里走出了李贺年、王宇虎、王文斌、白占荣、王厚孝等一批乌海人家喻户晓的书法家。偏僻的矿山如何培养了如此多的书法名人呢?记者就此问题曾采访过中国书协会员、市书协副主席白占荣。他告诉记者,老石旦煤矿的书法文化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当年,有许多支边的兵团战士和下乡的知青被分配到矿上,他们中人才济济,喜欢书画的为数不少,正是在他们的带动下,书法文化得以在乌海生根发芽。
白占荣于1983年进入老石旦煤矿工作,与书法结缘还有一段趣事。或许是天赋使然,无师自通的他在20岁时就凭借一幅名为《明眼人》的素描在全市职工书画展上荣获三等奖。当年参展时,主办方要求作者在画上题字,这让不懂书法的白占荣着实犯难。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找王宇虎先生帮忙。王老观赏完白占荣的画,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占荣,你的画已经有一定的造诣,如果能再练一笔好字,那就锦上添花了。”王老的点拨让白占荣从此与书法结缘。白占荣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一本字帖。俯首案头,一拿起笔,他便会忘记时间,放下笔时常常已是第二天黎明。
白占荣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矿上有一大批喜欢书画的人,大家每星期都要聚一次,他家便是当时的“聚点”之一。“最多时,有20多个人,大家相互品鉴作品,交流心得。”白占荣告诉记者,聊到兴起之时,一干人还会小酌几杯,由于当时矿上效益不好,收入微薄,常常只能以咸菜和花生米下酒,即便如此,大家还是乐在其中。
采写此稿时正值第五届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暨第二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不久,从当年少数矿工闲暇时的业余爱好到现在蔚然成风流行于乌海大地,矿山孕育出的书法文化已成为乌海的一大特色,而研墨挥毫也成为乌海人的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