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们越来越趋于用“理性绘画”一词来称谓一种至今仍无明确的、公认的特征界定的绘画。这一术语首次引人注目地出现,是在高名潞的《关于理性绘画》一文中,此前,“理性”只是人们用于形容从《国际青年年美展》起在全国各地青年美术家中迅速漫延开的一种绘画样式的诸多用词之一,并未构成艺术流派的语言标记。除“理性”之外这些用词还包括“超现实”、”形而上”、“冷漠”、孤寂”、“静观”、“博大”、“崇高”、“悲剧感”、“宇宙感”、“神秘”、“哲理性”、“象基里柯”、“象柯尔维尔”、“象魏斯”等。
“理性”一词最终的脱颖而出,主要是由于高名潞的《关于理性绘画》一文。在“理性绘画是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真理的探究、思索和认识的绘画”这样一个无限宽泛的定义下,以西方非理性哲学为精神内合的“北方群体”的作品,在形式上带有强烈发泄性的谷文达的作品,乃至“真正的现实主义”均成为理性绘画之一种。加之与理性绘画相区别的“行为艺术”的指导思想恰是西方的理性哲学,“重直觉的绘画”又在哲学底蕴上与“北方群体”相通,在形式风格上与谷文达相近,“理性”和“理性绘画”便成了无边无际的含混字眼。正因如此,“理性绘画”才成了有定名无定实的艺术流派名称。
然而,人们在接受高名潞的命名的同时并未接受他的“大理性”概念。在他们的实际语言活动中,“理性绘画”依然是指从《国际青年年美展》开始,以“北方群体”、“85新空间”为代表的冷漠画风。也就是说,“理性”一词依然被限定在风格学意义上,至多只上升到艺术观层面。在风格学层面,“理性”是“冷漠”的近义词,与表现情感、情绪的前艺术主流和展示瞬时生命冲动及疯狂的反艺术行为的后美术新潮构成了区别关系。在艺术观层面,它是“哲理性”的近义词,与主张“表现真情实感”、“表现自我”、“表现形式美”、“表现生命本能的偶然性冲动”的观点形成对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