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喜欢什么或做什么是和遗传、环境有直接关系的。关于环境对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古人早有重视,所以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我虽没有出生在书香门第,但我幼时酷爱书画,家庭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执著梦想 不悔人生——我的中国画情结
听爸爸讲我们祖籍山东莱州,后迁居辽宁建平。由于生活困难再加上奶奶的早逝,爷爷带着八岁的爸爸和大爷、姑姑“逃荒”来到了黑龙江定居。在我三岁左右的依稀记忆里:那时我们家在农村住有两间土房,院子里什么也没有,但爷爷特别喜欢栽花,有很多种。因为家里困难也买不起花盆,爷爷就找来不能用的囤子底(用柳条编织成的装粮食用的一种器物)装满了土,在里面栽上了花,摆了一院子,招来很多艳羡的目光。我印象最深的栽得最多的是“死不了”花(我们俗称:马莲菜花),颜色种类很多,这种花生命力很强,只要你掰一个杈往土里一插就能活。花形很小,群生而长,有整体之美。那时走不稳的我常扶着囤子赏花。这些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抹不掉的记忆。我五岁那年爷爷去世了,后来大爷也不在了,姑姑体弱多病,妈妈家务活又忙,爸爸由于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这些,家里也就不在栽那么多的花了,原有的也送人了许多。
后来我慢慢长大了,也一点点懂事了。在我的记忆里,爸爸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会很多手艺。不但会用柳条编篮子,高粱杆皮编席子,用谷子杆拧鸡窝等,更让我羡慕的是,爸爸能用铅笔不用修改在白纸上很快的画出一些动物的形象。那时我常拿着纸笔缠着爸爸为我画一些马啊牛呀什么的,画完后我就像宝贝似的收藏起来。每年春节前,家里都会有许多亲友来求爸爸给写春联、剪挂笺、灯花(往挂的灯笼上粘贴的图案),送来的太多爸爸一个人忙不过来,就教我也学着写和剪。记得有一次,我把写好的春联展示给一个比较喜欢书法的大人看,他说:这孩子虽然不太懂得用笔,但很大胆,坚持下去一定能不错。有了大人们的鼓励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书法的信心。后来我用零花钱在书店买了一本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如饥似渴的临习,由于没人指导走了许多弯路。
过去农村办喜事都是用毛笔写礼,爸爸在当时应该是乡贤,谁家办喜事都要请爸爸过去给写礼帐,因为我喜欢,爸爸也带上我。时间长了,我的手也有些痒痒的,大人们就让我也写上几笔,得到大人们的赞许我心里美滋滋的,有一种荣誉感。那时我觉得能写会画的人很了不起,在心里由衷的佩服他们,梦想着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名画家和书法家。
读小学时学校课表上设有美术课,因为没有老师会教,所以也就形同虚设了。模糊中只记得有一位李姓的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美术课,他身着一件“劳动布”上衣,左上面的衣服贴兜里装着一支速写铅笔。那一节课我清楚的记得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面很熟练的画了一个茶缸(铁的,外面喷漆有把的那种),然后让同学们照着画,后来才知道那叫临摹。可不知是什么原因,上完那节课后就再也没见到李老师的影子,也就是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上过一次真正的美术课。
记得小时候,爸爸在生产队里是队长(后来大队改叫村,小队改叫屯,公社改叫乡了。),有时经常去大队、公社和县里开会。爸爸每次去县里开会或是办事,我不求好吃的,只盼望爸爸能给我买回来几本小人书(连环画册),时间久了我收藏小人书有几百本之多,有时间我就对着上面的画临摹。那时候过年家家都张贴年画,城里春节前书店里都挂满了各种玲琅满目的年画供大家挑选,有的地方还设有年画一条街。我特别喜欢杨柳青年画,经常照着画临摹,涂上蜡笔或水彩,订成了一个大本子。那时大队(村里)订有一些杂志,爸爸留心到有的杂志封皮或是内页里面有别人发表的书画作品,就会借来或是要来送给我看。有一些我至今还完好的保留着。
上初中后,由于学习紧,作业多,父亲怕耽误我学习,开始限制我画画,并因为画画不爱学习文化课的事时常责备我。但我背地里还是偷偷的画,一发不可收,那种拿起画笔画画的感觉现在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记得那时学校教材里配发有地理、历史填充图,老师也不怎么要求作,而且填充图只印有一面,另一面是空白的,我感觉那个纸张也比较厚实,就把它做了我的图画本。我对着《动物学》教材上的一些动物插图画了好几本子,大家都说画得很像,都跟我要,有的还把他们没有作的填充图书送给我当图画本,由于数量有限,我只能选一些送给和我比较要好的同学了,他们都很喜欢,如获至宝。有一次我把两张纸接到一起,临摹了一幅张善孖的老虎贴到家里的墙上,父亲的同事来家做客看到后非常赞赏,说将来这孩子好好培养培养也许能当个画家呢。从那以后父亲也就不太限制我画画了。
小时候,那时我除了喜欢画画,还特别喜欢篆刻和收藏。其实喜欢篆刻还是从一次给大人刻手戳开始的呢。记得有一次父亲的手戳丢了,我就毛遂自荐用自制的工具和自己用木头修理成的材料(用废弃的铁锯条磨制成的刻刀,当时是用来刻挂笺和灯花的)给父亲刻了一个,父亲很满意。从那以后亲朋好友都来求我刻,我也不计报酬,来者不拒。当时没有石料,有时间我就用木料模仿着报刊上发表的篆刻作品学着刻。几年下来竟然有数百方之多,装满了几大盒子。后来,我见到自己喜欢的,发表在报刊上的篆刻作品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过去农村家里条件不好,过春节家家都用买来的旧报纸糊墙,我就在家里买来的报纸堆里“淘宝”,糊墙的报纸被我掏了一个个“方块”,有的快成了门帘,母亲也不责备我。收集的多了,我把它们分类粘贴到用过的书本上,也就成了我自编的工具书。过去也见不到什么好东西,吃过的糖纸,用过的邮票(集邮),还有火柴盒的贴画(火花),大人抽完烟的香烟盒(烟标),以及袜子的商标等等我都收藏。所以小时候妈妈说我一块“花花纸”也是好的。所有这些对我的后来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